财富的起源
小时候,和同学们一起集邮。当时只是觉得这些花花绿绿的小纸片放在一起很好看。后来才知道很多人集邮是因为这些原本几分钱的邮票在市场上可以卖到上百,上千元。这样的财富从何而来?
一个所谓艺术家的信手涂鸦,可以卖出上万美金。一个破旧的古代瓷器,可以估价百万人民币。这样的财富从何而来?
财富是生产出来的吗?
工厂只能生产出产品。如果产品不能被卖出,不能被有效使用,那么只是一堆垃圾,绝不可能成为财富。
在经济学理论模型中,经济社会由三种角色构成,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
消费者通过为企业服务获得收入,然后再通过消费行为为企业创造营收。
企业在销售活动中获取收益,并为政府创造税收。
政府收取利税,再通过政府采购达成社会消费。
其中,政府主要的财富来源是税收。相当多数的中国人会认为税收主要是企业创造的,特别是在征收个调税之前。然而企业所缴纳的税收全部来自于销售收入。营业税,已经明确地包含在商品价格中了(国外商品价格和税收是分开注明的)。企业所得税本身就是商品利润的一部分。企业增值税通过抵扣的方式,最终也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加之还要交纳个调税,消费者在事实上成为政府所有税赋的实际承担者。而企业只不过充当了替政府收税的中间人角色。
因此每一位公民面对政府的时候都可以响当当地拍着胸脯,理直气壮地说:老子才是纳税人。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总收入=企业总成本+企业利润+政府税收。企业总成本是什么?除了支付工资外,就是向其他企业购买生产资料。追踪所有的货币流向,会发现所有企业成本最终一定会成为企业利润或社会劳动收入。企业总收入是什么呢?当然是社会总消费啦。这样一来,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
社会总消费=社会劳动收入+企业利润+政府税收。
看出来没有?消费者养活了企业和政府,也养活了自己。消费者的每一次消费行为都是在为企业和政府创造财富,同时也为其他消费者创造了收入。
以一个现实的例子说明:买一个面包,不仅为面包房产生了营业额,同时为整个产业链创造了价值,面粉加工厂,牛奶厂,种麦子的农民,养牛的牧民,化肥和饲料厂,食品加工设备厂,钢铁厂,矿产开采,交通运输,质量监管部门,政府等等企业和机构及其下属职员都会从这2元钱的面包中受益。
用于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无形的产品逐渐占据了大部分消费份额。
经济就是将社会消费转化为劳动收入,再由劳动收入转化为社会消费的无休止的循环。
那么社会总消费是什么?正是传说中的GDP。虽然GDP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它的统计口径之一就是社会总消费。GDP通常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指标。
由此可知,所有的社会财富完全是靠消费行为创造出来。
在金融遭遇空前困境的时候,唯有消费可以拯救世界。商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把消费者奉为上帝。精明的经销商也深谙“终端为王”的商道,把占领消费渠道视为第一法宝。
以耗散结构论的观点,所有复杂系统必须通过不断地消耗能量和资源才能获得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人们因消费获得粮食和快乐,在本质上是获得了自身的生命力。而生命力正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消费,顾名思义,一定是要有东西被消耗掉的。花钱买了面包或者吃掉,或者扔掉,都是消费。但买了一根金条藏起来,那就是投资了。
投资都是以获得保值品为交换的。无论是字画,古玩,黄金,珠宝,外汇,股票,地产,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会自然地被消耗掉,因而具有随时吸收财富(卖出)的能力。当然,如果收藏的字画不小心被一把火烧掉,那就变成消费了。包括货币在内的所有保值品(未必一定升值)实际上是储存财富的容器,或者说是某种财富的存在形式。
投资的典型盈利方式是低价买入,高价抛出。在这个过程中,你获得差额财富,而你抛售后的接手者是你财富的直接提供者。如果他能够以更高价格卖出的话,他也可以同样获得财富。但是如同所有的传销系统一样,这个过程不会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最后那个接棒人最终会为前面所有的人买单。
当你通过投资获得了财富,一定会有人失去了相同数量的财富,即便短期没有体现出了,但长期的效果确实如此。
因此:投资不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它只是把财富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听起来好像能量守恒定律? :)
比较消费和投资的不同,你会发现,消费总是在为别人创造财富,同时别人的消费也在为你创造财富。而投资,总是在为自己创造财富(至少主观上是这样的),同时,有人损失了财富。
至此,开头提到的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显然的答案了。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财富的起源( 来源朋友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