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的经验:办学围着市场转
开封大学连续3年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培养“顺手”型人才,是他们创造高就业率的重要一招。开封市是全国14个精细化工城之一。学校筹措资金创办了精细化工专业,并模拟小型化工厂的
建制,让学生分别担任校办工厂的厂长、技术员、采购员、营销员,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原材料购进、原料配比、生产操作、产品检验,直至市场营销,熟悉全部生产环节,掌握整个生产流程。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就可以顶班作业。开封大学从专业上动手术,在教学上,学校创新地在课程中加入市场急需的跨学科知识内容。如全国一般高校电气专业授课都将“强电”、“弱电”分为两科目,学“强电”的就不学“弱电”。而开大了解到一般中小型企业则急需“强电、弱电”都通行的人才,于是毅然将两种课程揉合在一起,拿上了讲台。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呼声日高的形势下,近年来,开大先后从企业调入了90多名本科以上学历,有5年以上工龄的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其中不少是一些工厂的厂长、总工程师、车间主任、设计室主任等职务的人。(摘自《服务导报》闻有成、王云河/文)
一位企业老总的话:
他们的态度让人心凉
7月初,山东东营市一家化工集团公司副总裁徐先生紧急飞了趟广东,第四天返航时,他用大价钱挖过来了7个人。这家公司今年3月份成立,现有110名员工,其中9名博士,8名硕士,剩下的基本都是本科和大专学历。公司成立初期,几位老总很青睐应届大学毕业生,认为年轻人热情、好学、可塑性强。4月中旬,陆续来了4位大学应届毕业生到公司实习。4位应届毕业生中,2人是学中医药的,2人是学化工的。他们来的第一天就跟老总提出要求:工资每月4000元,住有基本设施的单间,三险一金不少。老总答应了。可半月之后,老总让他们全部走人。理由是:这几个学生动手能力很差,学化工的说电脑课没学过打孔。公司派人教他们,但他们又不虚心学,直到离开公司时,他们还不会打孔。那两位学中医药的,分辨不出原材料的成色、品质,用高价采购了低质的原材料。徐总解释,大学生没有实践能力,这很正常,可态度决定一切,他们的态度着实让人心凉。该公司现在的办公室主任助理是司机出身,可他的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敬业精神在公司都是出类拔萃的。然而,这几个大学生从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在背后嘲笑他,说他是大老粗,没学过管理还管人。更可气的是,这几个大学生爱攀比,爱发牢骚。他们晚上的必修课是,给班上的各个同学打电话,问他们的待遇。4位大学生走后不久,清华大学精细化工专业一位研究生通过猎头公司找到了徐总,他想应聘研发中心副主任的职位。在参观企业之前,他押下价码:年薪20万元,2%的股权。徐总请他先参观企业后再说。在参观生产线时,徐总问了他一些技术问题后,请他走人了———理由是,他不值那么多钱。徐总说:“他是从本科直读硕士的,没有一天企业工作经验,没有单枪匹马接过一项课题,我们能放心把核心部门研发中心交给一个不懂市场又没有经验的秀才兵吗?”徐总的话道出了他不用这几个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同时也为忙着找工作的大学生们提个醒。(摘自《中国青年报》7.18从玉华/文)
一位大学毕业生的亲身体会:
拥有大学学历并不意味着必然会有一份工作
1998年我从中南民族学院法律系专科毕业的时候,“专科生”几乎找不到立锥之地,各家招聘单位似乎协商好了一般,无一例外地都高挂起只招收本科以上学历的标牌。
接二连三的挫折使我逐渐认识到继续提高学历的硬度和自身的素质尤为必要,因此,毕业次年我立即报名参加成人高考,继续完成法律本科学习;另一方面,我不再去涉足那些被认为较好的单位,转而投向营销类的个体私营企业。
但社会阅历的缺乏很快让我尝到了另一种苦果———掉进了皮包公司的陷阱。那些所谓公司的老总们以花言巧语骗取了我们一帮新员工2个月的辛苦劳作之后,便人去楼空。之后,我代过课,当过临时执法人员。去年,南宁市第一次大规模地向社会公开招考国家公务员及机关工作人员。此时,经过3年苦读,我的法律本科已顺利毕业,并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这让我获得了报考公务员的机会。我幸运地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看到现在一些大学生就业同样也面临着很多困难,我很想以自己的经历告诉那些正在抱怨和彷徨的同学,在困难面前,一定要学会端正心态,要清醒地认识到,拥有大学学历并不意味着必然就会拥有一份工作。教育赋予我们的是头脑,是综合素质,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hh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大学生如何走出就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