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财经 > 经济观察 > 正文

大陆人民日报海外版质疑上市公司穷庙富方丈 损害股民利益

亏损公司老总翻倍加薪

  每逢上市公司集中公布年报时,企业高管的薪酬便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中,金融、地产类公司的高管成为高薪主力。许多业绩下滑的企业高管年薪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增加。
  受去年调控政策影响,许多房地产企业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中粮地产(000031)2011年年报显示,去年公司现营业收入55.41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倍,净利润为4.22亿元,同比下降26.82%,归属上市股东所有者权益也下降13.17%。然而,与公司净利润下降形成反差的是,中粮地产整体高管薪酬由2009年的1200万元上涨到2010年的1438万元,而2011年再次增加至1502万元。
  尽管2011年中国车市并不火爆,中国车企高管的收入却不断增长。比亚迪(002594)总裁王传福以薪酬406.75万元拔得汽车行业的头筹,连续4年折桂。与连年“涨身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家前两年高速成长的民营企业2011年实现净利润13.85亿元,同比大幅减少45.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28亿元,下滑69.62%。
  自定薪酬现象十分普遍

  事实上,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对高管薪酬的制定依据均注明为公司的业绩。但是,许多公司在去年业绩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出现下滑的情况下,高管薪酬却逆业绩大幅增加,这种不管公司盈利水平如何,高管照常加薪,甚至不惜吞掉公司的全部净利润的做法,不仅与业绩激励的本意背道而驰,也严重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依据上市公司的规定,高管薪酬需由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提出方案,董事会审核提交股东大会讨论通过,表面上看符合法律规定程序,但实际上仍是高管们自己说了算,小股东没有制衡权,所以,高管自定薪酬现象十分普遍。
  业内人士表示,亏损的公司高管薪酬照涨不误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最主要的原因是监督机制的缺失,薪酬委员会形同虚设,股东大会形式上存在,实质上缺位,使得高管对其薪酬的决定有很大的影响力,造成目前高管薪酬的形成机制缺乏弹性,往往不能与业绩实际水平同步升降。
  此外,高管薪酬反映的另一个弊病是收入的隐蔽性。我国的所得税采取累进税率,但股息、红利等财产税适用比例税率,所以上市公司的股东薪酬并不能反映真实收入。最近几年出现银行、券商人均年薪过百万的现象,实际上基层员工却是“被高薪”,高薪主要被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拿走。
  呈现严重“激励过度”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报告认为,超过七成的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较高,呈现严重“激励过度”现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不到2%的公司“激励不足”。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国有控股公司的高管,虽然业绩很好,但实际上却与高管的经营管理能力关系不大,而是与政府扶持、行业垄断等因素更密切。反观国外的那些高薪“打工皇帝”,却往往是靠个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使得公司在全球化竞争中占到上风。
  事实上,许多海外跨国公司的高管薪酬虽然表面看起来也非常高,但是其薪酬的构成更注重激励机制。苹果CEO库克总薪酬达3.78亿美元,但是他的薪水其实并不高,仅为80万美元,其他收入为奖金和股票奖励,股票奖励最早也要到2016年才能兑现一半。而甲骨文的埃里森持有23%本公司股票,约值288亿美元,总报酬的97%来自期权的已变现收益。
  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维安认为,高管拿不合理的高薪是一个顽症,而在目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和约束,包括要求行业高管限薪,强制公司赢利后分红等措施。
  人民日报:前3月A股表现太不给力股市为何牛不起来?
  4月11日,上证综指报收2308.93点,小幅上涨0.13%。然而回首2012年一季度的股市,却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今年前两月上证综指一路上升,从1月初2160点左右,一路攀升至2400点左右。谁料,到3月中上旬,A股见顶下行,上证综指从2400点左右又一路下行至2240点左右。从股指看,一季度A股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
  对经济预期担忧加深导致股市下行

  有许多投资者不解——中国的经济增速再慢也有8%左右的增长,比众多发达国家的增长还快,为何股市还是“牛”不起来?
  虽然多数上市公司保持盈利,但也有不少企业的盈利状况不如上年。从已公布的2011年业绩来看,有六成多上市公司去年业绩增长,六成多上市公司增速放缓,主要板块喜忧参半。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它的行情更多的反映的是对未来的预期,而不仅仅是对过去经济基本面的反映。”兴业证券(601377)相关人士分析。
  年初股市慢慢拉升,与投资者对2012年调控的经济政策可能放宽松的预期有关。随着通胀水平降低,央行下调准备金率的举措出台,投资者确信货币政策可能松动,市场进入者明显增加,市场人气恢复。但是,到了3月,当房地产调控还将继续的信号释放后,人们对宏观经济预期的担忧开始加深。
  “房地产调控如果没有松动,建材等一系列的行业可能受到影响;小企业PMI指数并不乐观,表明内需拉动并不强劲;加上一季度企业业绩可能不理想,油价上涨太快,这些都加深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担忧,这些都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证券资深人士分析。
  经济增长的困难程度被夸大了

  不过,大多数受访专家认为,这种担忧有些过度。
  首批10家上市公司4月10日公布了2012年一季报,其中7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家下降、2家亏损。数据显示,截至4月9日,已披露一季度业绩预告的542家上市公司中,“预喜”比例为58.35%,略低于上年。
  分析人士说,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显示出盈利下调风险。不过,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及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提供新动力。报喜公司中,预增比例较大的行业,包括医药、保健、农林牧渔、饮料等,均属大消费行业。此外,节能环保行业公司增幅也较为可观。
  经济增长的困难程度显然被夸大了。“说今年最困难有些夸张,现在我们一年财政收入的增长部分就超过过去多少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这样的财力是不能说困难的,对经济增速的适当下调也不值得担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许定波说。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经济学家华生也认为,中国经济的确面临下行的趋势,但增速的放缓是我们主动调控的结果。“我本人对宏观经济还是比较乐观,我认为,二季度可能企稳,三季度将会有较快的增长。”华生说。
  市场盘整与“政策市”弱化有关

  股市一时难以大涨,并持续盘整,与市场本身日趋成熟也有关联。
  眼下的市场,与过去的市场不尽相同。过去是单边市,一涨一路涨,一跌一路跌,大起大落。而投资者只有从上涨中获取收益。
  兴业证券分析师分析认为,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近20年的单边市场,变成了双边市场。投资者不仅可以从上涨中获取收益,也可能从下跌中取得收益。虽然现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量能还不是太大,但做空的反向操作,的确多了一种选择。曾经投资者都希望股市涨,而现在,自然有一部分人不希望股市涨,并从下跌中赚钱。在这种博弈中,使股市的上涨受到了牵制,股市的下跌也受到了抑制,这样,大起大落的行情可能会减少,一系列新的盈利模式开始产生。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框架要发生改变,不能再单一沿用买便宜股、买小盘股、走短线赚差价的套路。因此有专家建议:除非股民个人能力超强,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应该把钱交给专业机构来运作。
  市场的盘整与“政策市”弱化也有关联。过去的股市,一个政令出台,就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响,或是暴涨、或是暴跌。但是,现在的市场参与者变得更加成熟,不再会轻易地受到政策的诱惑,这也是股市盘整的原因。
  中央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利用产权市场“发现买主、发现价格”的功能,整合资源。2011年,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转让国有产权663宗,成交金额326亿元。一些中央企业通过辅业资产变现,为主业项目提供支撑,其中航天科工等27家非房地产主业的中央企业公开挂牌转让了40宗房地产企业股权。一些企业推动实物资产进场交易,航天科技(000901)等央企通过产权市场处置实物资产超过30亿元。这是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在近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会议上介绍的。
  据介绍,近几年中央企业更加注重借助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产权市场,转换体制机制,加快企业发展。特别是在股票市场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中央企业积极利用债券市场融资。2011年,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发行债券规模创历史新高,发行总额达9977亿元。在设计债券发行方案时,中央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监管要求,灵活选择组合不同债券品种,确保债券融资效益最大化。经多方努力,宝钢获批赴香港发行65亿元人民币债券,完成了中央企业首例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试点工作。
  不过,目前中央企业产权结构还不够优化,行业分布仍然过宽,产权级次仍然过多,部分上市公司层级低、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国资委强调,中央企业要进一步用好三个市场:用好股票市场,增强控股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能力,同时密切关注境外资本市场发展,积极利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用好债券市场,利用利率水平较低的融资工具,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探索发行海外人民币债券;着力提高利用产权市场进行产权流转、资产交易、融资租赁、增资扩股等运作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国有资本与机构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的结合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和机制支持。
  国资委负责人表示,中央企业要加大企业重组或资本运作中设立的“壳公司”的清理力度,加大对规模小、经营状况不佳、投资回报率低、存在较大投资风险企业的调整整顿力度,制订低效无效资产退出计划。加快对参股企业股权的梳理,不符合本企业战略规划的项目应及时退出。
  国资委同时要求央企做强做优上市公司。要在研究确定上市公司层级的基础上,以已有上市公司为平台,利用好境内外资本市场,推动上市公司资源在中央企业内部、中央企业之间、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实施有效整合,实现资源集中、平台集中、优势集中。集团公司要注重通过并购重组和孵化注资为上市公司发展提供持续后劲,要统筹运用资产注入、增持、增发、配股、可转债等多种手段,在保持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合理控股比例的同时实现融资发展。要努力解决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母公司与控股上市公司的同业竞争问题,继续推动优质资产和相同类型企业向上市公司集中。要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依法保护上市公司利益和各类股东权益。国资委强调要使国有股东成为积极的、负责任的股东,鼓励建立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分红机制,努力成为股票市场的表率。
  据介绍,国资委成立以来,先后建立了统一的交易规则、交易系统、信息发布和监测系统,并且推动成立了行业协会,各产权交易机构在拓展业务范围、创新交易方式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要始终牢记,作为提供公正市场化服务的交易平台,规范是生命线,否则产权市场将失去生存基础。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将组织六部委对四家中央企业产权交易试点机构进行第四次综合评审,各地国资监管机构也要在督促产权交易机构进行自查的基础上,对所选择确认的交易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兴起了一股试图将“中国制造”排斥在外的浪潮。
  一家名为“美国制造业联盟”的团体以中国企业参加旧金山-奥克兰新海湾大桥建设为由,要求国会通过立法,强化“购买美国货”。澳大利亚认为华为与中国政府有关联,禁止华为投标澳大利亚国家宽带网。不久前,美国“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举行的关于中国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听证会,把中国国企给美方带来的竞争压力、美方应该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立法作为主题。
  类似事件体现了一些西方国家对华经贸摩擦的新特点–在其自身利益需要保护时,越来越多地将矛头对准中国国有企业。
  其实,华为是地道的中国民营企业,凭借出色的技术专利已在全球赢得广泛的市场。参与前述大桥建设的中国企业–振华重工(600320)确实是中国国有控股公司,但它已经完成的承建部分完全是凭借市场规律进行投标。
  国企并非中国才有,统计表明,世界上70%以上的石油资源都是由各国国有企业控制的。以所谓“非市场性”为借口而将中国国企拒之门外,显然站不住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中国国企进行了深刻变革,全方位与市场接轨。中国国企完成多元化转型,不少已经上市,其中一些甚至在美国上市。对中国改革稍有研究的人,不应忽略这一基本事实。
  一些鼓动排斥中国国企的人,所持一大理由是中国国企搞垄断。大型中国国企,尤其是央企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都是排头兵,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需要。但是,中国并不鼓励央企的垄断性,努力保障企业竞争的公平性。在《反垄断法》面前,国企并无特权可言。
  不能不指出,西方一些国家这些年与中国国企打交道,实际上是获得了实在的收益、分享了成果。以中远集团为例,2002年,当许多外国船运公司撤离美国波士顿时,是美国将他们请进去了,公司业务扩大了,一下子解决了成千上万美国工人的生计。旧金山-奥克兰新海湾大桥的中国业务结束之际,美方表示,这座当地地标式工程成了连接美中两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桥梁。有专家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挽救了世界经济,中国国企功不可没。过河拆桥,不是发展健康经贸关系的应有之道。
  阻挠中国国企进入他国的市场,实际上是一种投资和贸易保护,既不符合自由贸易的精神,也有悖经济全球化的大势。
  2011年,中国的股民很是“堵得慌”。中国股指回到10年前,与GDP这10年的高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
  在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和委员将火力集中在股市弊端上。厉以宁委员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企业质量和百姓信心是股市的希望。
  说到上市公司的质量,有股民戏称,门槛太低,以后连路边烤地瓜的都有可能上市啦。
  2011年,中国股市有近300支新股发行。上市公司的数量、融资量都很大。但上市后,很多公司并没有把投资者当回事儿。如不经董事会审批,乱投资,不透明,拿股民的钱视如儿戏;即使投资赚了钱,也不分红,或只是配股配售假分红,与股民玩游戏。
  制止上市公司的恣意妄为,百姓有强烈要求,代表、委员积极献计支招。李稻葵委员说,股市改革首要是实行强制分红,让股民成为优先股股东,即使股市波动,也有股东分红收入弥补。另外,推行新的主板退市制度,既有利于遏制投机炒作行为,也有利于培养理性投资理念,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是大势所趋。
  股民的信心不是可以一再透支的信用卡,没有信用,股民就会抛弃股市。中国股市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证监会1日晚间公布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拟采取多方措施抑制新股高价发行,突出了强化信息披露、完善定价约束、引入个人投资者参与报价、加强定价监管、推出存量发行和抑制炒新等六大焦点问题。
  审核重点从盈利能力判断到强化信息披露

  焦点一:推进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制度建设,逐步淡化监管机构对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改进发行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落实发行人、各中介机构独立的主体责任,全过程、多角度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实现发行申请受理后即预先披露招股说明书,同时改进上市过程中征求相关部委意见的方式,提高效率。
  点评:弱化行政审批,强调信息披露,这为新股发行从审核制向披露制转变埋下伏笔,是参照成熟市场发行体制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如何依托充分的信息披露、标准化的发行条件减少发行审核的自由裁量权将是披露制的核心。
  让机构持有更多新股以抑制高报价

  焦点二:提高向网下投资者配售股份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本次公开发行与转让股份的50%。当网下中签率高于网上中签率一定水平时,要从网下向网上回拨。
  点评:由于中签率很低,机构投资者最终获得的新股数量有限,即便是新股高定价,其所承受的风险和损失依然很小,难以构成价格约束。新规则意在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新股持有量,让报高价的机构为自己的不审慎行为买单,以抑制“人情报价”等现象,杜绝盲目高报价。
  引入个人投资者进行询价

  焦点三:扩大询价对象范围,主承销商可以自主推荐5到10名投资经验比较丰富的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配售;证券交易所组织开展中小投资者新股模拟询价活动,引导中小投资者理性投资。
  点评:询价过程引入个人投资者意在使占比较高的中小投资者拥有参与定价的机会,使得定价过程不再是机构的特权,体现公平原则。但这一措施又产生了如何杜绝利益输送、人情报价的问题,而且中小投资者的定价能力值得商榷。
  行业平均市盈率成为定价重要参照

  焦点四:预披露后即将预估的发行价格区间提交给证监会,并与招股书一起提供给发审会,如预估的发行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需补充说明该价格存在的风险因素,澄清超募是否合理等。招股书正式披露后,如最终确定的发行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应披露该定价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未提供盈利预测的还需补充盈利预测,并在盈利预测公告后重新询价,甚至可能重新提交发审会审核。
  点评:这一措施的价格导向十分明显,目的在于解决高定价问题,但可能导致所有新股都以行业平均市盈率发行,好公司价格拉低,差公司价格抬高,未必能解决高发行价的问题。而且,如此做法相当于“审价格”,有行政干预嫌疑,相当于回到窗口指导时代,不利于发挥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与市场化方向不符。
  开启存量发行加大新股上市流通量

  焦点五:取消网下配售股份三个月的锁定期,推动部分老股向网下投资者转让,增加新上市公司可流通股数量。老股转让所得资金有一定的锁定期,锁定期限内,如二级市场价格低于发行价,可用于在二级市场回购公司股票。
  点评:这一举措旨在加大新股上市首日的流通量,从增加供给的角度减少新股的稀缺性,从而让新股不再那么抢手,以抑制新股上市之后的爆炒现象。但存量发行会加大新股发行数量,带来扩容压力,对二级市场价格形成冲击。
  采取限制措施抑制炒新

  焦点六:证券交易所应明确新股异常交易行为标准,加强对新股上市初期的监管,加强对买入新股客户的适当性管理;证券公司应对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开立证券账户进行核查和管理,加强对客户违规炒新、炒差、炒小行为的监控,必要时采取限制措施。
  点评:监控数据显示,在新股上市前三个月的交易中,机构投资者和大户从炒新中收益较大,但中小投资者往往是亏损的,一些机构甚至有操纵价格的嫌疑。在投机氛围浓重的市场中,抑制炒新为可取之举,但具体操作应规范化、制度化,避免短期化的临时行为。

Ⅱ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大陆人民日报海外版质疑上市公司穷庙富方丈 损害股民利益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