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泰国和韩国相继降息之后,全球货币战争已经确定开打。这场货币战会如何继续,相信是许多人关心的议题;更重要的问题,则是谁会获利、谁会遭损,它如何影响到各国的政治发展,以及未来的区域政经变化?
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美国启动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第一轮从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联邦准备局以1.725兆(万亿)美元购买各种证券及债券,释放出货币并压低利率、促贬美元、强化出口。第二轮从2010年11月到2012年6月,以0.6兆美元购买财政部债券。第三轮从2012年9月开始,没有明确设定退场时间,仅以降低失业率为目标,每月购买约400亿美元债券;隔年加码到每月850亿美元。当失业率降到6.5%以下、通膨率高于2.5%时就开始退场。2014年初开始逐步减少购债额度,10月份正式退场,并准备随时升息。
日本在总体经济持续不振下,其实早在2000年初就曾采用美国前联准会主席柏南基的建议,推行过货币宽松。金融海啸后恢复采用,从2010年10月到2013年底,共买入101兆日圆的债券。2013年安倍首相看到美国量化宽松效果显著,于是加大量化宽松的规模到每年65兆日圆,2014年10月又扩大为每年80兆日圆。虽然日圆因此大贬,但做为「安倍经济学」主要内涵的量化宽松,的确发挥了效果,让日本贸易和经济成长为之一振。
欧盟经济一直被南欧几国的债务危机所拖累,加上看到美国和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都有良好绩效,欧洲央行(ECB)终于在今年1月,宣布总金额高达1.1兆欧元的购债计画,从3月起,每月收购600亿欧元的债权及证券资产,期间持续到明年9月;各国购债的额度,按欧元各成员国在欧洲央行的出资比率分配。
欧盟的量化政策一出现,立刻让原来已对美元显著贬值的欧元持续探底。面对此种趋势,中国的出口和经济成长恐怕会雪上加霜,因而引发原已动作频频的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动作,将贷款基本利率调降0.25%,这是人行继去年11月调降利息、今年2月调降存款准备率后,第三次对货币提出的宽松动作。
事实上,中国大陆近来经济数据不佳,除去年经济成长率7.4%,未达设定目标7.5%以外,经济产能过剩、国内需求趋缓、通膨率下降,已将今年经济成长率设定为7 %的新低目标;但日圆和欧元持续贬值之下,中国大陆不得不有所动作。
然而,不仅这四大经济体相继使用了货币政策来激励经济,今年迄今为止,其他至少有14个国家都已加入「战局」:包括欧洲的瑞典、丹麦、波兰、瑞士、埃及、以色列、俄罗斯;亚洲的土耳其、印度、印尼、泰国;美洲的加拿大、秘鲁,以及澳大利亚都或多或少地降息,而韩国日前的降息,更让亚洲国家屏息以待,随时准备迎战。
不过,台湾在此波货币战中倒是老神在在,不仅因为去年经济成长率尚佳(3.5%),今年成长率预测更达3.7%,在亚洲四小龙中居首;且今年1月份失业率降到14年来的新低(3.7%),上市公司过半都要调高薪资抢人才。因此,除非韩国动作大到让台湾担忧,否则台湾应该不会有降息的货币政策。
但是,如果量化宽松或类似的货币战争继续开打,导致未加入战局的国家纷纷参战后,各国降息、贬值的效果将相互抵消;其最后的「净效果」将会是经济成长效果有限,但「通货膨胀」严重。而通货膨胀将导致受薪者受害、经营者及借贷者获利,造成「所得重分配」效果。
只是,大部分民众都是受薪者,经商或借贷者多半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这种结果将使大部分民众对施政感到不满,对各国政府在未来的选举中将造成极大压力。
此外,各国货币若因贬值而大幅波动,则维持币值不至于崩溃的能力,就显得重要,「区域性货币互换机制」将受到更高重视。而北京政府在这方面已经扮演重要角色,未来其重要性及区域强权的角色,将更为强化。
П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全球货币战争开打谁输谁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