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较预期更严峻的经济放缓局面,中国政府在六个月内第三次降息,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以期减轻企业及政府的沉重债务负担。2001年至2003年,美联储曾连续13次降息。而眼下中国的降息是人民币本轮降息的第三次,这一对比让人看到中国宏观调控的工具箱实际上刚刚打开。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这是中国政府决心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活跃的明确信号。
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10日报道称,中国政府高层目前越来越担心,因过去几年信贷快速扩张而产生的庞大债务正影响政府提振经济增长的努力。中国央行在上周五(8日)发布的货币政策声明中就中国的债务问题发出了强烈警告,称持续增长的债务规模导致大量资源用于归还和维系债务,财政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有限。据知情人士称,中国央行还在考虑执行一项允许地方政府对债务进行重组的信贷宽松工具。
与此同时,央行近来采取的宽松措施(包括自去年11月份以来的两次降息)总体而言并未提振新增贷款需求。这些措施倒是推动中国股市在近几个月强劲上涨,这帮助中国政府遏制了资金的外流,但也引发了对于投机性交易的担忧。受监管部门整顿融资融券交易的消息影响,上周中国股市大幅下跌。
据知情人士称,中国政府决策层越来越担心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达不到7%左右的目标水平。这已是中国政府下调后的经济增长目标,创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周前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应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这次降息前,中国发布了令人失望的贸易数据,此前发布的通胀数据也不尽人意。这两组数据均凸显出中国内需疲弱,制造业活动增速放缓。中国房地产市场依旧低迷,这是中国整体经济面临的一大威胁。若算上建筑和其他相关产业,房地产市场产值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五分之一。
据《环球时报》5月10日刊登社评称,中国经济正面临持续的下行压力,政府有所行动是当下社会信心最重要的来源。政府高官一再表示,国家宏观调控的篮子里尚有很多工具,那么把它们一一使出来,现在正是时候。
有专家测算,降息0.25个百分点,银行间市场加上项目配套,意味着大约1万亿以上资金的实际释放。由于人民币利率仍处于相对高位,今后仍有继续降息的空间,仅此一项就可能为经济运行不断注入活力。
2001年至2003年,美联储曾连续13次降息。而眼下的降息是人民币本轮降息的第三次,这一对比让人看到中国宏观调控的工具箱实际上刚刚打开。
除此之外,这个工具箱里还有存款准备金率、庞大的外汇储备、存贷比等,最后还有国有股和国有土地、税收等可参与调节。如果经济下行压力被确定为这个国家的“头号敌人”,我们将它击退的能力是充裕的。
问题是中国不仅要经济增长,还要不断扩大、巩固调结构的成果。我们走在改革的路上,对发展的理解在一轮一轮地刷新。
降息将直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也会增加股市的信心。仅以房地产为例,这几年人们对它的反思都已沉淀下来,不可能被抹去,它未来的方向不是对旧有繁荣的简单“复辟”,而是在更高水平上的企稳。
中国经济这些年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大格局,经济下行压力的实际社会含义与我们如果10年前遇到它肯定是不一样的。为刺激经济活跃央行实施降息,经济各个领域乃至普通民众都大多能够采取相应的配合性行动,全社会形成以货币及财政政策为杠杆的弹性体系,这样的体系不大可能被某个具体困难逼成死结。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市场的方式将这些潜力释放出来。每一个经济体都有自己的释放障碍,认为中国的这类障碍比其他经济体更多的说法很可能是夸张的。过去几十年的情况无法验证这种说法,中国银行降息为整个经济体系带来的回响也大体是正常的。在改革的帮助下,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应能跟得上释放这个国家经济潜力的需要。
中国本轮“稳增长”一直没采取“四万亿”那样的强刺激,国家把它分散成了不断推出的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使刺激不再集中到狭窄的方向上,而是扩散、渗透到经济的全领域。这是重要的机制性进步,其意义十分深远。
很多人相信2015年央行将继续降息,财政政策也将继续朝着有利于实体经济的方向变得积极。这方面今年头几个月的调整大多都被舆论提前预期到了,差别只是准确度的问题。这种契合反映出官民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开展的互动是顺畅的。
没有人能夺走中国经济的潜力,中国的体制为开发这些潜力正不断优化,这种优化的速度在紧紧咬住社会的期待和需求。因此,中国经济没有理由因一些具体困难而消沉下去。中国大概需要两种警惕,一是警惕问题自身的危害,二是警惕自己面对困难时陷入迷茫,自己吓唬自己。
х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中国央行降息0.25%“工具箱”才刚刚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