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这是中国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去年年底对2017年中国贸易摩擦形势的预言。如今,“暴风雨”似乎真的来了。
“黑云压城”
来自美国、欧盟两大贸易伙伴的一连串贸易救济调查,给2017年中国外贸陡增寒意。
美国华盛顿时间2月2日,美国商务部就对华不锈钢板带材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作出终裁,裁定中国企业63.86%-76.64%的反倾销税率和75.6%-190.71%反补贴税率。王贺军就此发表谈话,警告贸易保护行为“最终将损害美国消费者和下游产业的利益。”
这是不到一周时间内,中国商务部第四次对贸易保护行为提出抗议,也是今年1月以来第七次就“双反”案件发表谈话。
1月27日,王贺军就欧盟委员会在终裁中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不锈钢管件产品实施为期5年的反倾销措施发表针对性谈话,表示“对欧盟在钢铁领域表现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高度关注”。
在之前的1月25日、1月9日、1月13日和1月20日,中国商务部还分别就欧盟延长对华铝轮毂反倾销措施、美国卡客车轮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终裁、美国对华双向土工格栅反倾销反补贴终裁、美国在世贸组织起诉中国对原铝相关补贴措施、美国对华非晶织物等三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终裁发表谈话。
实际上,中国近年来一直是全球遭遇“双反”措施最多的国家。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遭遇来自2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119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达到历史新高;涉案金额高达143.4亿美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相比,2017年初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背后政治化倾向越发明显,调查中继续使用“替代国”做法、不公平合理之处频现,终裁税率也普遍较高。
考虑到当前逆全球化趋势进一步蔓延,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升温,中国外贸或将面临一场猛烈的“暴风雨”。
中国有哪些牌可打?
王贺军曾坦言,中国对贸易摩擦形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也有实力用“一切手段”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中国能采取哪些手段?短期来看,多方合作、全力应诉,积极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权是比较现实可行的选择。这方面不乏成功先例:在光伏案中,中国业界两次赴欧盟游说,最终阻止了部分欧洲申诉企业抬高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基准价格;在美国对华铁质机械传动部件“双反”案中,经中国官方与企业共同努力,美方最终作出无损害裁决,中方获得完胜。
此外,中国还应抓住美国贸易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全球治理出现“中国时刻”的难得时机,力促贸易自由化,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从长远来看,切实促外贸转型升级才是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治本之道。
中国之所以频遭贸易救济调查,固然与世界经济复苏疲弱,各国政策偏向“自扫门前雪”有关,但从根本上说,是中国贸易大而不强,出口仍然靠“量大价低”策略取胜所致。在此情况下,唯提高外贸企业竞争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才能预先化解“暴风雨”于无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中国外贸暴风雨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