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传正宗(中)
我写的杨门十大弟子顺序排位好像已经有了一点影响(般若拳法3),有人在转贴,新浪和百度上都有人转。再来谈谈杨澄甫的五虎将。杨澄甫的五虎将是指常在上海和澄师在上海时经常伴随着澄师的五个武艺出众的弟子,按拜师时间排列如下:
1,田兆麟 2,武汇川 3,陈微明 4,董英杰 5,褚桂庭
李玉琳在山东国术馆认教务长时,开课教杨氏太极,感觉没把握,就把五虎中的三虎请到山东国术馆,三虎就是武汇川,陈微明和褚桂庭。陈微明和李玉琳在孙门是要好的师兄弟。李玉琳和褚桂庭关系也好,两人较技,褚桂庭占上风。但对李玉琳指点最多的还是武汇川,在三虎的帮忙下,李玉琳在山东定型了杨氏太极拳八十一式,这八十一式就是后来李天骥搞的国家套路原始基础,而李天骥对其最大的改动就是实脚转身变成了虚脚转身。武汇川对李玉琳倾囊相授,所以后来张义尚写《养生蠡测》时,把武汇川写成了李天骥的师爷。
田兆麟还是喜欢他的中架子。董英杰则一直跟随澄师,随澄师去了广州。澄师因病返沪,董英杰跟澄师长子杨守中留驻广州。再后,二人皆去了香港。
关于杨家的功夫到杨澄甫之后就断层之事,有很多说法。一般人认为是杨少侯,杨澄甫逝世过早,未留下真传所致。这也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杨家三代都是内功敏感者,而第四代的人中没有人具备这样的素质。
杨家第四代还是有掌门人的,就是澄师的长子杨振铭。杨振铭,字守中,自幼随父练功。杨振铭在香港曾对外宣称郑曼青的郑子简易太极拳与杨家无关。澄师闭门弟子曾如柏博士的《太极拳全书》在香港由友联出版社出版后,杨守中不悦,并同曾断绝来往。(见般若23)。从此两件事看杨守中掌门人的味道实足。
在网上可以看到杨守中行拳走架的视频,因其地位问题,大家自然是通通叫好,但以我阿邓的眼光看,那拳打得是真不怎么样。或许是拍摄的问题,或许是视频问题。我觉得那拳打得很烂,虚实不清,尾闾不正。当然,这并不代表杨守中师的功夫不好。拍片时,守中师可能年事已高。
但还是有人讲杨振铭功夫不好,这人就是同在香港教拳的吴鉴泉的长子吴公义,吴公义说杨振铭花拳绣腿,毫无真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话传到杨振铭耳里,杨振铭心头火起。但守中师是有智慧之人,他找到董英杰处,将此事跟董英杰说了。事关师门,董英杰决定出马,董英杰带话给吴公义,杨振铭是我师兄,功夫在我之上,你要赢了我,才可以跟他对阵。
吴公义不敢应战,杨吴自古不分家,吴家的功夫出自杨家。吴公义讲杨守中不如自己,只是过过嘴瘾。较起真来,打得过打不过都是不能打的。吴公义自知理亏,赶快找人讲和。
最后的结果是杨吴两家在香港的弟子一起聚餐联欢。此事1954年香港报纸有登。还有杨,董,吴三人的合影。(我有报纸复印件,可惜我不知道怎么贴出。)
说起来,吴公义跟杨家的关系是大有瓜葛,杨少侯一直喜欢吴公义,曾对吴公义多加指点。但杨少侯的层次是一般人达不到的。杨少侯是内功敏感者。而他找不到象他一样的类型的徒弟。
吴公义聪明果敢,心直口快。终于惹出口舌是非。先是口舌是非,后来又上了擂台。这就是有名的陈吴大战。
以前人们对这场擂台比武的评价是较高的。但现在不论是阿猫还是阿狗都说不好看,说是象两个流氓打架。我觉得这是因为大家吃多了鱼翅感觉还是粉丝好。评心而论,两人的水准都是不错的。只是太极拳界的朋友希望吴公义应该打得更好一些。吴公义上擂台时已经是53岁,在1956年可以算老人家了。吴公义的表现比现在的许多大宗师不知要强上多少。人家能上擂台,你们敢吗?
就第一圈战而言,吴公义显现出了明显的实力,但他还是急了点,如果以静制动,吴公义可能会打得更好,甚至赢得比赛。看来吴公义准备的不够充分。太极拳的不丢不顶不仅是在手法上,而且是在战术上。第二圈陈起脚犯规,吴亦起脚,这是战术上的顶。陈在体力上占优,拖下去,有胜无败。比赛最后判和,是最好的结果。
此次比赛的收入是捐给了慈善机构,梁羽生看了这场比赛,回去写出了第一部新派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梁后来越写越多,招得金庸也来凑热闹。金大侠才如大海,一部部天人之作源源而出。这一切都是吴公义惹的祸。难怪大家讲他不好。
写博至此,突然发觉肚子饿了,小的我回家吃饭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