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科学安般守意(随息)
2)细随:打坐时呼吸速度达到或慢过每分钟两次半时,每百息的呼吸时间超过四十分钟时,就进入了细随的阶段。
细随阶段的专注能力明显加强增强,随着心一境性的加强,控制杂念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呼吸也越来越细,有时候细到只有鼻头这一点才有出入息的感觉。有些指导修习安般念的教材要求修行者在修行时一开始就注意鼻子处呼吸之气,南怀瑾对这一方法持反对意见,南怀瑾说这种方法搞得一大票人在修行时出现问题。其实这种方法也没有问题,只是需要修行者要有一点层次,当你只能感觉到鼻子出入息的感觉时,是可以观注这个地方的。但这不是最初入门的功夫。
有关安般念的修炼方法,南怀瑾讲得也多,但南怀瑾的方法是直接从随息开始,并说这是较高级的法门。其实各种方法都是可行的。但跟修炼者的功夫进展有关因素中最相关的还是修炼者自身的敏感程度。佛陀将人分为四种,即:敏知者、广演知者、所引导者、文句为最者。敏知者只是通过听闻一首短偈即能够证悟涅盘。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就是这一种人。广演知者只是通过听闻较长的开示即能够证悟涅盘,例如憍陈如尊者在听闻《***经》之后即成为须陀洹。
就修习内功和安般念而言,人也是要分为四种。一,极敏感者,一点就通。二,较敏感者,不用很努力就出功夫。三,需精进者,要努力精进才能出功夫。四,不敏感者,此生练死也不出功夫者。
我教过一个属于极敏感的人修安般守意,只是简单的说了几句话,她就开始打坐,几分钟后就出现了逆腹式呼吸,(此前我以为行安般念只会出现顺腹式呼吸)。第二天打坐数一百息二十六分钟。第三天一百息四十三分钟,进入随息的境界,第四天五十息超过半小时,到了止息的境界。
我最初认为行安般念对练太极拳有帮助是因为我的两个练太极拳的师弟,他们比我晚学太极拳仅一个月。他们学拳架子比我慢很多。但他们打拳时的尾闾极正。是正常人做不到的。后来才知道他们两人都打坐,都是安般念,他们的境界比我高,两人都达到或超过未到地定的层次。他们练拳不象我这样认真,但他们的胯基本上是松开的。阿连应属于内功较敏感型,从没有精进的练功,但在这方面是天生丽质,很多教气功和教坐禅的人都没他的层次高。阿连学提手上势时,老师讲,此为合劲,要用意不用力。阿连很听话,用意不用力,走合劲做提手上势,两掌一合,把老师打出丈远。阿庄也是从中国长大的潮州裔,他是一年用几次功,到泰国东北部的寺庙里跟和尚一起坐禅,每天超过五小时。打坐时腿痛腿麻是正常的。阿庄跟我讲,有一次在庙里坐,腿痛得像火烧,他因时间未到,就拼命的忍。腿越来越痛,好像烧着了一样,突然间他感到好像整个人从万丈高楼掉了下来,掉在地上,一瞬间,两腿一下变得清凉舒服。这两人的打坐是没有人教的。没人教也没看过这方面的书,我打坐也是自修为主,但我看过智者大师写的六妙法门。打坐的功夫是教不出来的,一定要自己打出来。但认识比自己境界高的人会有帮助。要亲近善知识。
细随阶段人的定力会越来越强,身,息,心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正常的普通人都是自己欲望的奴隶,这欲望就好像是一根弹簧绳紧紧地把物质世界通过人的五官和人的意识连在一起。定力强时,这绳子的力量会越来越弱。而人抵抗欲望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学道者,只是听讲大道理进步很难。但如定力强了再听道就会心领神会。此时在生活中,粗随阶段的境界是二祖慧可的调心境界。细随则是六祖慧能的行卧立坐不离禅。其实这根本不是禅的境界,中国的禅宗是最没有禅的宗教。这种境界叫细住。此时人的胸椎已直,自然而然的成为牌位先生。
现在泰国东北的地方也有在教动中禅,泰国有个和尚以此方法证罗汉果位。其实佛陀教导婆醯悟道证果的方法就是这种方法,观注当下,行卧立坐,不离细住。关注当下,说来容易做来难,但如修安般念到细随的阶段,你很自然地就能观注当下了。
行安般念,在细随阶段,丹田已满。但不要意守丹田,命门发热,也不要意注命门。否则变成感觉气功,档次下降,且容易出偏走丹。其实在数息阶段,就会有这样那样的感觉,到细随有时会感到被气包着一样。不要理会这些感觉,把精神集中在呼吸上。我们修的是安般念,是一个高尚的法门。
太极拳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感觉内功,练时要找感觉。但修安般念则只是要求意守呼吸。细随阶段练习太极拳,尾闾已正,丹田饱满,只要下得功夫,走平面太极,绝对可成一流好手。推手时,对方的喘气会听得清清楚楚。
科学安般念认为,每分钟五次的呼吸为风,四次为喘,三次为气。两次以下为息。细随阶段的任务就是调气变息。随着功夫的加深,呼吸会越来越慢,当慢过每分钟两次时,呼吸由气变息,深长细匀,息遍全身。此时人的思想意识再次变更。看人看事已不同以往,所谓得息者看破红尘。
细随阶段的呼吸数度是每分钟两次半到每分钟一点八次。
慢过此速度就进入止息的阶段了。
参考文章:
般若太极拳法1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9dade0100cv5g.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32 邓氏科学安般守意(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