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内劲与观禅四阶 一个半智平天下
一 内家拳研究
内家拳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似有还无。人们对于其技击实用性的怀疑,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从其公开露面就开始了.八十年前的一系列擂台赛,更是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优胜者中,只有形意拳的选手,而这些人中又多练习西洋拳击及其他外家武术.李景林是当时的内家拳的代表人物之一,有郭某某是通臂拳的名家,其身份是相当于现在国家队散打队的教练,郭某某挑战李景林要求在擂台之上一较身手.李景林身材瘦小,且年纪大过对方十几岁.李景林沉着应战,在众多观战者的担心之下走上擂台.比斗在众目睽睽之下开始,李景林只一个照面就将身材高大的对手击出丈外.
孙存周认为,只是练习传统内家拳是完全可以打败西洋拳击的.但条件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练通,而练通的标准是要能做到周身一体,周身是拳.这最基本的标准似乎高了一点,但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要想同散打拳击相较量,只有挨打和溃败的份.
研究内家拳一定要研究孙录堂前辈,孙录堂武功高强且人品高尚,更兼文武双全,是武林中少有的德艺双馨者.孙门的粉丝将其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来看看一些从网上摘的文字,先看这一段:
支燮堂先生回忆孙禄堂先生
禄堂夫子来沪时,社会名流巨贾竞相接待,然夫子多谢而避之。常住在余处,使余朝夕得夫子指教。夫子尝云:“汝技初成,需多试技,行止坐卧任何时候,皆可向吾进击。”一日午时夫子于院中歇息,躺于椅上,闭目入眠。余一时念起,看准夫子身体以石子掷而击之。石子掷去,忽而不见夫子,石子洞穿夫子所卧椅背帆布,而夫子早立于余之身后,夫子手指已经抵住余后颈。余深服禄堂夫子灵敏如神矣。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孙录堂的功夫已经好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感到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一个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的老人,如果真要试验功夫,用个小石子,轻轻投掷即可,如要用到能将所卧椅背帆布洞穿之力,这似乎就有谋财害命之嫌了. 难道支燮堂要杀孙录堂?
再看孙剑云回忆孙禄堂先生:
江苏国术馆成立时,馆内国术教师中有许多名家、高手,他们一再要求先父表演一下功夫,如果分别搭手试艺,容易伤别人的面子。于是先父讲:“就在这个大厅里,你们一起来抓我,谁能摸到我的衣服,就算他优胜。”这个大厅约能容纳200多人,当时在大厅里的国术馆教师和学生有百余人。大家听到先父这样讲,起先没有动,有几个与先父熟悉些的,走过来将先父围住,就在他们欲抓住先父时,忽然先父不见了。不知何时先父到了圈外,这时有人喊,要大家团团把先父围住。然而就在大家看准的先父的位置,一起扑过来时,又不见了先父。后来直到众人都累了,也没有人能碰到先父的衣服。
这段文字让我忆起了少年时的一次经历。在我只有十三岁的时候,我招惹了一个住在学校附近的小地头蛇,那天就在学校的大操场上,那操场很大,至少有两三个足球场的面积.那地头蛇叫他熟悉的比我大三岁的同校生来打我,开始是三个人,扑过来就打,被我灵巧地躲开,之后上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有不同年级的三五十个人围着我打,我边闪边躲,连蹦带跳向外奔逃,奇迹般地未被打着一下。在奔逃的路上也是一呼百应遭到围追堵截,甚至有人用石头碎瓦树枝等不断向我投掷打来,但都被我一一闪开.我左冲右突的连续奔跑了几百米终于跑出了学校.
我想那次我能完好无损的逃出应属侥幸,再来一次肯定要被打残.我那时没练武功,但喜欢奔跑玩耍,身体的灵敏性比较好.
所以我相信孙先生能被上百人围住而不被抓.孙先生的功夫那么好,身心的状态已非常人可比.从此也可看出,就基本功而言,孙先生的腰腿功夫无人能及.
孙录堂的功夫受郭云深的影响很大,除实战方面无人能及外,理论上也从武学转向玄学.八卦掌原来叫转掌,刘某某说,转掌在理论上同易经八卦联系在一起也是孙录堂首开先河.
孙门的粉丝大多推崇孙录堂的天分,其实孙录堂除天分外,其付出的努力也是非常人所及。看看孙录堂自述,就能体会到练习内家拳所需漫长的路程及艰苦卓绝不停顿的用功:
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初见先生练时,其意与形意拳大相悬殊.时余练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于彼此之劲,不能周知,心虽爱慕,又恐与自己所练之拳气力不和.后先生见余屡怀疑惑,极力开导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方入手时,觉与形意拳术气力相背,至年余功夫,两拳之劲微觉相合.每日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此时始悟十年前,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原文如此――编者)二君,精于太极拳学.余心又有甚爱之.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作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
孙录堂晚年创孙式太极拳。一般人认为此拳是结合行意八卦太极拳后最高深的拳架,其实正相反,这套架子最好学也最好打,这套架子是典型的技击架,其步法最符合技击要求,但不符合太极拳的练功要求.所以如果直接从孙式太极拳入手,很难练出功夫.杨式拳的步伐不适合技击,但适合练功,杨澄甫的架子每一步都是太极拳的长劲练习.可惜懂这一点的人也是极少,正宗嫡传们一没天分,二没勤奋,因为手中不差钱,所以爹名叫李刚.
杨氏太极已变成慢少林,孙氏太极从来就是慢形意.不论是慢少林还是慢形意,跟张艺谋的万人太极相比,一切都是神马浮云!
附:孙录堂八卦拳学序—-佚文手稿
(首页遗失)......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其形体百骸,推之全球无异也。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也。何拳术之道,偏分许多门径?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实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气,而始生出许多支节耳。
余思万法既由一脉相传,形骸百官又无差异,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存彼己之见者,大抵因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先哲云: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全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
彼自分门径,独守一支者,是自划限制,不能扩充己之知识也。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故志于豪杰,欲练拳术,必须先将内家拳学,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各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孟子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术之道亦无他,气力和顺而已矣。
余所述形意拳学,年前已出版矣.乃于八卦学,未能笔之于书,每怀谦然未安。因思幼从余师李魁元先生时,先生常云天地之理,变化无穷。晤对闲谈,常提及北京有八卦拳术一门。其技之精,理之细,亦甚奥妙测。余当时存诸心中,总未得门而入。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白君与余指引相见,云先生精通八卦拳术。初见先生练时,其意与形意拳大相悬殊。时余练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于彼此之劲,不能周知,心虽爱慕,又恐与自己所练之拳气力不和。后先生见余屡怀疑惑,极力开导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方入手时,觉与形意拳术气力相背,至年余功夫,两拳之劲微觉相合。每日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此时始悟十年前,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二君,精于太极拳学。余心又有甚爱之。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作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
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这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以后好武诸君,务去彼此之见。谚云:一处不到一处迷。此言良非虚谬。吾人练艺,总要与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然八卦拳学,不知创自何代何人,前吾师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但云此技古时未传于世,大都隐于释道两门。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隶文安县人,平生好武,尝遨游四方,一日至江皖地方,遇一异人传授此技,数月得其精奥。后至北京传授弟子多人。余师亦在其数。以后诸弟子又各传门徒,此技之妙,遂流传于社会矣。但此拳俱是口授,并无谱可证,或间有抄本附会之说,并无教科入门堪作真本。且有者多存私心,不肯轻示于人。现精此技者虽不乏人,然隐于世者多,传与人者少.社会后生弟子爱慕此技,因无书籍可考,又不得口传授受,遂使人举步望洋而生止足之叹。余得程先生传授后,朝夕练习,又有李先生存义亦精是技,时常指示,数十年略得其中梗慨。思欲立谱以传后世,然无依据在前,诚恐断定有谬。但步步循理设想,夫太极八卦形意三门,实出一人遗传,盖万物生于一理,拳学生于一气,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别?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余所著形意拳学,外表由明善以复初,亦即万殊一本之道也。故公余之暇,探辑群言,付以己意,不揣冒昧,遂将所习之技,编纂成书,以聊助爱技击后世钦好者或作入门之径,是则余之志也。余本武士,才短于文,书中有不合之处,望乞诸君子随时指示为感。
中华民国五年四月孙福全序于京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121 内家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