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山寨佛法 真假太极
一 正法犹存东南亚
阿育王(Ash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君王。他是一位佛教徒,后来还成为了佛教的护法。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而采用佛法征服,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它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此时已经有300多年了,期间经历了七位持法者,进行过两次大结集。佛教的四谛、五蕴、八苦、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广泛传布到印度次大陆的千家万户,但与这时的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并未取得压倒性优势,更未传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区,而随着传播的进行,其内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在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后,佛教的传播取得了质的飞跃。
阿育王为了推广佛教,并为了要求人们遵守理法,在国内建立了许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谕,称为“法敕”。法敕多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为人诚实等,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称为“天亲仁颜大王”。
阿育王作为佛教徒大力宣扬佛法。他禁止无益的杀生,为平民建立医院,为旅客建立休息的场所,对贫民施舍,并且亲自朝拜佛陀的圣迹,建立了许多佛塔。据传说,阿育王在位期间,共建造八万四千座佛塔。在他即位第17年,在华氏城由帝须长老举行第三次佛教结集,使佛教成为了印度全国性的宗教。他还向周边国家派出许多传教团,使佛教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尤其是派人去锡兰的传教,使斯里兰卡至今都是南传佛教的中心。佛教经过阿育王的大力倡导,终于从一个信徒人数较多的民间组织发展为印度最大的宗教(近千年后才被婆罗门教取代),阿育王大力向邻国推广佛教,直接促成了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除了南亚次大陆之外,东亚、东南亚、中亚都曾经是佛教的势力范围,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自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之后,便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至今仍是中国信徒最多的宗教。在泰国、缅甸,佛教至今仍占有压倒性地位。
(以上文字摘自网上)
对于佛教来说,阿育王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在阿育王一系列的弘法活动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阿育王之子摩晒陀、女儿僧伽密陀(两人都出了家,为比丘、比丘尼),也先后被派往狮子国(斯里兰卡)弘扬佛法,他们带给斯里兰卡的是原汁原味的巴利语系佛教,原始佛教亦称南传佛教,后得以在东南亚生根发芽,广为发展,为世人能通晓真正的佛法,留了一条后路。
修灵修道是印度人的特长,婆罗门教从来都是高人辈出。万法无常,佛教在变,婆罗门教也在变,婆罗门教的一些能人学者在接触了佛教佛法之后,感觉确实是至高无上,但他们又不愿按佛陀的教诲,出离红尘,从四念处入手,修行三十七道品。于是在佛陀入灭四百年后,突然出现了大量的用梵文书写的佛经,这些佛经被称为大乘佛经。
婆罗门教在印度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印度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大乘佛教其实是佛教和婆罗门教的混合教,有更高的文化艺术韵味,大乘佛教应该叫艺术佛教,终于艺术佛教占了上风,原始佛教在印度开始式微。
原始佛教也就是南传佛教的经律论,最初都出自佛的金口。所以南传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但真的不一定有市场,在印度原始佛教逐渐被艺术佛教所取代。艺术佛教自称大乘佛教,而称原始佛教为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特点就是假,大,空。讲句现代的流行语言,大乘佛教应该叫山寨佛教,山寨佛教又一分为二,显教在大陆中原,密宗在西藏发展,西藏的僧人不叫和尚叫喇嘛,喇嘛们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称金刚乘,金刚乘比大乘更牛。
大乘佛教最初的代表人物是佛教大文学家马鸣,而之后大兴大乘佛教的关键人物是龙树大士。龙树是公元二三世纪间的南印度人,原来是一个婆罗门教学者,后来皈依佛教,出家受戒,在雪山从一位老比丘受到大乘经典,由此智慧无碍,得大神通。当时许多哲学家们都被他的雄辩所折服。他感到所读到的佛经虽然深妙,但是道理还有未尽发挥的,于是龙树从别处得到许多大乘经典,他便造了许多论著以阐明发挥经义。他的学说迅速地流布印度各地,从此大乘佛教便大为兴盛起来。
照后来大乘佛教徒的说法是,龙树有大神通,他从龙宫里取来了大乘经典,又从密洞里发现了大乘密典。
龙树的学派被称为中观系。
之后到了公元四五世纪的印度笈多王朝,大乘佛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就是唐僧取经取回到中国的瑜伽系。
瑜伽系由北印度人无著所创,无著修定的功夫非常好,有大神通。大乘瑜伽系传说,他因为对原有教理感到不满足,乃上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天上),向弥勒菩萨请问大乘空义,于是大彻大悟。他传出了弥勒的五大部论,并且写了许多著作,以阐明大乘教义。但事实上,无著所师事的弥勒,是一位属于瑜伽师(有部中专修禅定的人,称瑜伽师,即禅师)的大乘学者,而不是兜率天的弥勒。
瑜伽系的中心思想是唯识,主张除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外,还有两个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说白了还是跟佛祖对着干,佛陀认为只有六识,佛陀并否认人有灵魂,大乘佛教所说的如来藏,明心见性,阿赖耶识,不过是给灵魂起的另一个名字。
佛教最终还是在印度消失,婆罗门教也换了个名字,被称为印度教。
原始佛教最先传入中国,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后来艺术佛教也传入中国。假的东西肯定比真的受欢迎,唐朝以后,中国已不见小乘佛教。几经沉浮,大乘佛教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名山大川大都有大乘寺庙,所谓自古名山僧占多。山寨佛教一定要多占山为寺。
同是大乘佛教,印度大乘佛教的领袖人物如马鸣,龙树,和后来的无著都是得道的高僧,除辩才无碍之外,都是修定的高手,可以随时入定,有大神通。而到中国就变了。中国的佛教老大们都是坐不住的人物,唐僧玄奘大法师从不修定,禅宗六祖惠能更是认为修佛不用坐禅,殊不知佛是坐出来的!
来看看中国的禅宗。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亦有人说达摩是印度天竺国得王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教人。
禅宗禅宗,何者为禅?何者为宗?禅是道的高级层次,宗指宗派,禅宗是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山寨佛教。但从达摩长老直到今天,达到禅境界的和尚,唯达摩一人而已。
何者为道,道者,止,观,禅,定是也。止,观,禅,定是道,也是道的四种层次,还是道的四种修炼方法。
这里所讲的止和定不同于孔夫子所讲的儒家止和定的含义,所谓仙道不同人道。但你如果连人都坐不好,还怎么修仙。看看孔夫子是怎么说的: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又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同西方语言相比,中文是一种没有语法的文字语言,中国文字可以表示高深的哲理,可以表现诗情画意,但欠缺科学的精确性。中文的语法就是前面的词管后面的词,不像英语一个动词有十六种时态,所以尽管中国古人有四大发明,现代工业及现代科学却是始于英国。计算机的二进制是从易经的符号得到灵感,(所以有人说张三丰发明了太极拳后又发明了电脑),但中文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最好的计算机语言。
扯远了,回来谈我们的道,道者,止,观,禅,定是也。
止是奢摩他,是止息妄念之意,修安般守意,数,相随,止都是止的范围,但层次不同。按呼吸速度来分,打坐修定时,每分钟呼吸四次以上为数,每分钟少于三次呼吸为随,是细住。每分钟呼吸速度超过四十秒为止。观的层次高于止,两分钟以上一次息,妄念基本消失。粗观叫三摩钵底,细观是三摩盘那,禅是禅那,此时的境界更高,呼吸速度已很难用时间来算。到禅的境界即可称为仙人。最后才为定,是为三摩地。
中国古代盛产哲学家,但对修定却不擅长。孔子是细住,老庄也是细住。之后有些道士服气炼丹,是为感觉气功,最高的境界是炼神还虚(炼到的也没几个)。炼神还虚在修定的层次里是未到地定,按修佛来讲,你门还没入。不过是止的层次。但在中国能修到止,已经很了不起。中国是孔夫子的道场,修到止,超过孔子的境界,再向上走,肯定走火入魔。所以只好止了。
只有达摩一人修到禅的境界,之后的慧可只是粗住。只有这种境界的人才会自断一臂,慧可晚年流连于酒肆妓院,自言调心。这跟某太极老师一样,某老师喜欢赌钱,告诉弟子们他去赌场调心,这种方法虽然好,只是费用太高。
达摩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楞伽经》也是讲唯识,三祖四祖觉得深奥难懂,就换成了《金刚经》,五祖弘忍也是细住,不入道。五祖选接班人要大家做偈,其实人是否得道,看外表眼神即可,何须做偈。
做偈做出一个六祖惠能,六祖的偈是真牛,流传千古。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故惹尘埃。
我觉得六祖的偈是根本不通,试问菩提本无树,佛从何处来?若真原本无一物,何须六祖来做偈?
《六祖坛经》更是不通,公然讲不需坐禅,不坐禅哪里来的佛,佛是坐出来的。
又,佛教何来教外别传。
后来的和尚们,更是不愿修行,编起故事倒是好手,宋朝人搞出一个祖师禅。之后就是野狐禅口头禅万法皆禅。
中国何曾有半个禅。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19 山寨佛法 真假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