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极正宗
一 武禹襄创太极拳
太极自杨露蝉以来花开五朵: 陈、杨、吴、武、孙, 各门各派多互不相能, 各言我祖师比你祖师如何如何, 一百年前赢了谁谁谁, 却从不问自己功夫如何, 自己又赢过谁。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武术之道唯有心者得之, 岂有姓氏, 岂分内外。外家拳高手, 倾其一生, 悟了武道, 就是最简单的一拳、一掌也能打遍天下。自古以来就只有“高人”, 没有“高拳”, 刀口拳尖没人会问你姓什么!
这段文字摘自李雅轩弟子何其松徒孙萝卜酒写的文章,那文章写的文字优美,文笔流畅,又因涉及李雅轩及其门徒之间关系,及提到李雅轩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故在网上流传甚广。其实其作者不过也是贬人褒己,扬何抑林,从其文章看,何其松同林教头的感情相当好,常常在一起饮酒作乐,谈论太极。但他二人的徒子徒孙,却也是看对方不顺眼。何其松的功夫好主要是名字起得好,何其松,练太极的只要能松,再肯下功夫,就一定会有好功夫。林教头功夫好,是事实,是不是李雅轩的正式弟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到了李雅轩的太极功夫。多年来林教头高举李雅轩的大旗,捍卫杨氏拳的尊严,没功劳亦有苦劳。林教头发过的人很多,包括一个很有名气的掌门人,也被林教头一掌发出丈远。(此镜头在网上可以看到)。
全世界有上亿的人在练太极拳,杨氏太极好比体育,武氏太极好比文化,陈氏太极好比历史,吴氏太极好比艺术,孙氏太极好比宗教。
说孙氏太极是宗教,是因为孙门的人认为孙氏太极的创始人孙录堂的武功是天下第一。不过孙录堂的功夫早在其练太极之前就已形成,孙录堂是真正的天才,假如他当年练的是少林拳,他可能仍会是天下第一。
说吴氏太极是艺术,是因为吴氏太极讲究斜中寓正,从拳架上看,这是吴氏太极的特点。吴氏太极以柔化著称,南派的吴氏太极极为优美。张义尚认为,在所有的太极拳著作中,徐致一写的最好。徐致一写的吴氏太极拳,不讲八卦,不说阴阳。不谈玄,不讲道。讲生理,谈心理,讲技击亦谈健康。谈力学,讲科学,条理分明,深入浅出。是明白人讲明白事。不误人子弟不吹牛。
陈氏太极是历史,陈氏拳古朴而不失含蓄,手上一连串的小动作,脚下走的却是大枪步,陈氏拳属于古代太极,以身带手,甩放弹抖。有内功的人打起来是太极拳,无内功的人打起来就是炮锤拳。陈氏拳讲究四大块放松,(两膀和两胯)能放松的人打出来就是太极拳,不能放松的人打出来就是炮锤拳。杨氏拳脱胎于陈氏拳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讲陈氏拳非太极者可谓数典忘祖。朋友推荐一本吴图南的《太极拳之研究》给我,之后问我此书如何。我回答是:从头到尾,一派胡言。吴图南太极拳的功夫是有些,但吹牛撒谎的功夫更好。
我在一九八六年跟一个朋友去天坛公园学陈氏太极,因为是陪太子读书,所以我学得不很认真,以致于师傅的姓名都已忘记,我去过师傅的家,在天坛北门附近,我记得师傅当时是那一届的北京陈氏太极拳协会的秘书长,北京陈氏太极协会的会长冯志强是师傅的师弟。师傅的师弟名气很大,他教拳的场子离我们师傅的场子很近。师傅的师傅是陈发科。师傅当时有六十几岁,也是有内功的人,肚子上有一个可以移动的像丹田一样的内泡,那泡比鸭蛋还要大。师傅也喜欢动手,所以徒弟们拳架子还没会就可以跟师傅推手。
我跟师傅学了半年多,一天我突然发现师傅的呼吸原来是跟动作有联系的,我问了一下师傅,也开始学着师傅的方法用呼吸配合动作。不久之后,我就开始便血,到后来只要一练拳就便血。我知道是因为我动作配合呼吸惹的祸,但习惯已经形成,我只好停下练太极拳。这一停就停了二十多年。
后来也有听到类似的问题,也有人练太极拳时呼吸配合动作,结果是口吐鲜血。
高手盘练太极拳架,呼吸和动作一定是相互配合的。但这需要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完全不考虑呼吸问题,因为在你能够尾闾中正之前,你要注意收尾闾,收小腹,这时你的气是向上提的。第二个过程是在你的尾闾中正之后(能做到尾闾中正已是太极拳的中级水平),你要把你的小腹松下来,不用再提气,呼吸开始深沉,但仍是顺其自然。第三个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之间,你的动作已经和呼吸配合在一起。但这需要你要有真腹式呼吸的基础。(假腹式呼吸是没用的。顾某某在其《太极拳术》中讲授的是假腹式呼吸。)
杨氏太极拳是体育,现在练太极大多是为了健身,要健身自然要做体育运动,于是大家都练杨氏太极。岂知杨氏太极是内家拳至高无上的精华。但杨氏太极又是太极拳中最难练得一种。于是因缘成熟后,有的改练孙氏,去学宗教,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孙氏父子一样以武入道。有的改练吴氏,学艺术,以柔克刚。有的改练陈氏,学历史,想学陈发科一掌将对手贴上墙壁。陈氏拳能有今天的地位,不能不提到陈发科。而陈发科最好的徒弟是吴氏门的李经悟,(当然还有我师傅及我师傅的师弟)。李经悟武功好武德也好,李经悟认为:世上没有天下第一的武功。怎么证明你天下第一?你与天下所有的高手都比试过吗?无法全比试。当然也就无法证明你无敌手。李经悟精吴陈,通杨孙。就是不练武式。
武氏太极是文化。五大门派,练武氏太极的人最少。只有极少数人对武氏太极感兴趣,因为练太极属于练武术,没必要去学文化。而武氏太极却象征着文化。其实杨氏拳与武氏拳有极强的互补性,学体育的一定要文化过关。杨澄甫十大弟子崔毅士,董英杰都是先练武氏,再入杨门。武氏太极拳由武禹襄所创。在现代太极拳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第一是杨露禅,第二就是武禹襄。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武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论》,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论》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氏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
在武禹襄得到《太极拳论》并将其传播之前,人们管杨露禅练的拳叫绵拳,亦称为十三式,现代太极拳的名字是因此《太极拳论》而来。武禹襄管自己创的拳叫太极拳。所以,现代太极拳的发明者,无疑是武禹襄。武禹襄之前跟杨露禅学的陈氏老架,又跟陈清萍学陈氏新架,看来都跟张三丰没关系,如果是张三丰创的拳,武禹襄怎么可以轻易改之呢?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在太极拳界地位崇高,被喻为太极圣经。多年来被各派粉丝们热烈追捧。但其实《太极拳论》写的是太极拳的用法,对怎样炼太极根本就一字不提。《太极拳论》的实用性远不如杨澄甫的《太极拳练习谈》或《太极拳十要》。
但研究太极者,又不可不看《太极拳论》,对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学诸位先贤我也来注解一番。
邓注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注:太极者,实无太极,是名太极也。用宋朝人搞的太极图说,来讲太极拳,是一种陋习。也是一种时髦,好像谁不讲谁就是傻B。其实太极拳跟太极阴阳八卦无直接关系,自从周敦颐搞出太极图说之后,宋朝就国运衰败,先被金人欺,后为蒙古灭。现在韩国人用太极图做国旗,阴阳二气变成了阴阳怪气。看来南北韩统一之日永不会有。郑曼清是易经专家,所以郑在其郑子太极十三篇中也讲易经。但郑在其书中指出,太极拳最重要的是松。郑言:按松之一字,最为难能,若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耳。《太极拳论》全篇无一松字,故全篇所谈皆末事耳。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注:此老生常谈,武术之道,动静开合也。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注:无过不及,乃中庸之道,随曲就伸指不丢。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注:讲比手中要不丢不顶,顺背指优势劣势。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注:散手须急应,推手可缓随。陈克夫吴公仪之战,只见急应,不见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注:有功夫就理为一贯,没功夫就理为好几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注:这几句话相当重要,其中懂劲一词已成为太极拳专业术语,为太极拳练习者所走必经之路,懂劲由着熟而来,懂劲之后再求阶及神明。用力之久指用时之久。但何为懂劲呢?只有懂劲者知之。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弥长,退之则愈促,注:此皆太极拳的用法也。虚领顶劲,太极常讲,气沉丹田,是为共法。之后各句,是懂劲后的表现也。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注:听劲极好,才能作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是神明的境界,达此境界,即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注:此指外家拳与太极拳之区别也。已故王氏太极拳的创始人王壮弘是王宗岳的超级粉丝,他将其所创之太极拳定名为王氏太极拳,王氏太极是王宗岳的王不是王壮弘的王,但王宗岳的王也是王壮弘的王。王氏太极拳,脚下走的是扬澄甫的步子,上身象个虫子一样扭来扭去。王壮弘的太极拳学自褚桂庭,曾在美国获得推手及散打冠军。王壮弘的功夫相当好,被其粉丝称为太极真人。王壮弘极喜欢《太极拳论》,也有持诵《心经》的习惯。一日,王壮弘正在梵香诵《心经》时,突然想起这句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一时悟到,太极拳决非张三丰所创。由此事(诵经之时走神)可以看出,王壮弘的太极功夫是真的好,但佛学水平一般。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注:四两拨千斤是指太极拳应以巧取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注:这句话把太极拳写完了,太极拳好手,非七老八十不可。但以此年纪,又何须御众之形。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注:指中定,郑曼清云,中须时中,定无常定,郑曼清真乃高人也。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注:对双重,李雅轩,王培生皆认为,顶就是双重。我以为双重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牵扯到一连串的因素。如要打手不双重,先要练拳不双重。李树峻言:行拳时,脚底这一片永远是虚虚踏地,无脚底支撑之感,(即不犯双重),则胯就成了传感器,腰也自然空掉了。
我同意李树峻的说法,也就是说双重的问题在脚底。
我觉得可以把太极拳的层次分为五等,第一等慢打少林,学拳者还没找到拳意,打拳时无气感。第二等陆地游泳,学拳者打拳时已有气感,但脚底还是踩得死死的。(第三四五等就是郝为真讲的三层意思),第三等是水中走路,打拳时,气感强烈,而且脚底开始虚起来。第四等是水中游泳,感觉脚底已空。第五等水上行走,绝对轻灵。(这层人我还没见到)
如此分等,练到第五等的人无机会双重,练到第四等的人遇见功夫高者,仍有机会双重,第三等的人有百分之五十的双重机会,第一二等的人是百分百双重。
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说,有些人不善推手,但可以编套路,又有些人不能比手,但可以写文章,有些人不能动手,但可以做一派宗师。
预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斯谓“差之厘毫,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注:太极拳本是需要下大功夫,要找到明白人作老师,否则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就可惜了。学者不可不详辨焉!辨什么呢?太极有四种,谓太极操,太极舞,太极拳,太极功。前两种到处可见,后两种已经难寻。
杨露禅去陈家沟学拳的时候,并没有学过《太极拳论》,现在练太极拳的人每个都看过《太极拳论》,但现在人的功夫跟杨露禅是没得比的。螳螂张祖籍北京,幼年家富贵,祖辈曾请杨露禅到家中受业,螳螂张的太极拳源自家传,是杨露禅传下的。螳螂张是以螳螂拳为主,善轻功,曾参加山东擂台赛,获冠军。螳螂张也是一生未逢敌手,后到云南做了云南王云龙的保镖。螳螂张说,功夫还是杨露禅的好,杨露禅是会飞的。
Π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8 第四章 太极正宗